《外配之路・之九》語言學習的小小心得
逼不得已開始學了第三外語荷語,聽起來好像很厲害,殊不知這裡的大家都不是百靈果而是multilingual,像我這樣只會講兩種半的語言是活不了的。 有一次課堂上練聽力時老師播放了一段街頭採訪影片,影片裡的受訪者都講3種以上的語言,有一位18歲的小帥哥說他講荷語,採訪者還說:「只有荷語嗎?」他一臉靦腆的說對啊。荷語老師上課時同時也得以法語和英語教使用不同母語的同學們,坐我旁邊的阿富汗男生寫著藝術一般的波斯語,然後和土耳其同學流利的用土耳其語大聊特聊。 家裡的某波大概會七種語言,我本來以為他的中文程度很差,畢竟我一天到晚恥笑他不會唸我的名字。結果有一次聽到他在線上考中文真的嚇到我吃手手,難怪我和閨蜜說他壞話時他都聽得懂,以後我打電話都得講台語了⋯⋯ 學了荷語幾週,我還突然有一個語言學習不太相干的心得:「數據參考的選擇」 以前我聽人家說中文是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,所以應該要學中文。但後來我覺得雖然學中文真的很棒,因為它是一種美妙、有趣並艱深的語言,而且我們還(在各個層面上)有幸的學習了繁體。但其實中文不是那麼通用,畢竟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就局限在我們和對岸,相較於法語橫跨歐非,阿拉伯語橫跨歐亞,以及不用我多說的英文橫跨了全世界,就是說,想要與對岸以外的外國人溝通,你必定得學其他語言。 因此,在語言學習的選擇上,我覺得應該參考的是「最有影響力的語言」,依據George Weber在1997年所發表的《TOP LANGUAGES: The World's 10 most influential Languages》,它們依序是:英文、法文、西班牙文、俄文、阿拉伯文,中文是第六,接下來是德文,日文,葡萄牙文和印度文。 總之我的心得就是,雖然某個數據是真實的,但它不一定有參考的價值,所以在參考某個數據時,必須要思考一下自己的需求,不然很有可能會走錯路。不過像我現在學荷語這種冷門語就是有其需要,和很多台灣人的第二外語是日語差不多。 在語言學習上,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培養興趣,其實任何事情都是。比如說我一個從小到大被體育這科拉低學業平均的哈比仔,在發現運動並不只是被放在躲避球場內給球K,在長大後找到了運動的樂趣,可以完成半馬和攀登玉山。 (躲避球這種爛東西到底誰發明的) 以前在台北學法文時,班上的同學大部份都是因為某些目的而犧牲假日時光來上課,有的是為了求學有的是為了工作,還有一位